治疗:
1.治疗原则
肠瘘的治疗目的是设法闭合瘘管,恢复肠管的连续性,纠正肠液外溢所致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20世纪70年代以前,治疗
肠瘘的首选方法是紧急手术修补
肠瘘,当时公认的原则是—愈是高位的瘘,愈要尽早手术―。但是,由于对
肠瘘的病理生理学了解不够,将
肠瘘的处理原则等同于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外伤性肠穿孔等,希望能一次修补成功,而事实上由于腹腔内
感染严重,肠襻组织不健康且愈合不良,早期手术失败率高达80%。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TPN的
临床应用,
肠瘘病人的营养障碍问题可得到解决,加上各种抗生素的应用,对
肠瘘
感染的有效控制,
肠瘘的治疗策略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采用各种非手术治疗促进
肠瘘的自行愈合为主,而确定性手术治疗是最后的选择措施。TPN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而且可减少肠液分泌量50%v70%,有利于
肠瘘的愈合。20世纪80年代后期,
生长抑素应用于
肠瘘的治疗,使肠液的分泌再减少50%v70%,24 h空腹肠液流出量由2000ml左右减少至200ml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组人
生长激素应用于临床,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组织修复,使
肠瘘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进一步提高。
目前,
肠瘘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根据
肠瘘的不同类型和病理生理情况,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抗
感染、减少肠液分泌、封堵瘘管、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瘘管愈合以及选择性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以提高早期治愈率。一些研究正在探索在有效的营养支持和抗
感染前提下,通过
生长抑素和
生长激素的适当联合应用,对肠外瘘病人实施早期确定性手术,提高早期手术修补
肠瘘的成功率和早期治愈率,并缩短疗程。
2.治疗措施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是高流量
肠瘘的严重并发症,也是
肠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因包括消化液的大量丢失;严重腹腔
感染所致的高分解代谢:
胰岛素拮抗,糖利用障碍,出现高血糖;难以纠正的酸中毒;以及在
肠瘘的治疗过程中,不恰当的营养支持和液体补充等。因此,
肠瘘所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比较复杂,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贯穿整个病程和治疗过程中,随瘘流量的改变,
感染控制程度的不同,紊乱的程度也会发生改变。在
肠瘘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基本措施是保证正常的水电解质和酸碱补充,控制肠液漏出,及时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
肠瘘患者应注意监测24h出入量、血电解质、
血气分析、血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尿量、
尿比重、尿电解质等。特别要注意有无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肠瘘治疗过程中既可出现高钾,也可出现低钾,而病人可无明显症状。由于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交换是缓慢的,并需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
血清钾并不能完全代表和反映总体钾的量及其变化。在
肠瘘的治疗过程中,随着
感染的控制,机体由分解代谢转向合成代谢,对钾离子的需求也会增加。在临床上补钾时应当多作监测,并不宜在短期内将所缺失的钾全部补充。补充钾的制剂一般应用10%
氯化钾加入液体中。对并发有高氯血症的病人可用
谷氨酸钾。补充的途径可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和经瘘口灌入或口服。对于需大量补钾的病人一般采用中心静脉给予,并应当进行心电监测,防止引起
心律失常。
(2)营养支持:
肠瘘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改善营养状况和适当的胃肠功能休息。有效的营养支持不仅使患者营养状况改善,促进合成代谢,而且增强机体免疫力,使
感染易于控制,提高
肠瘘的治愈率。营养支持基本方法包括
肠外营养(PN)和
肠内营养(EN)两种,但所用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具体途径可以多种(参见肠内
肠外营养)。
①
肠瘘营养支持的原则:
肠瘘营养支持,应当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肠道功能情况和治疗阶段与治疗目的,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A.
肠瘘早期(严重
感染期):由于大量肠液丢失引起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的腹腔
感染,甚至出现低血容量性或
感染性
休克。此时的治疗重点是维持生命体征,纠正内稳态失衡,改善腹腔引流以及抗
感染治疗,营养支持一般不作为治疗重点。在
休克和内环境紊乱的情况下,不适当地进行营养支持反而使病情复杂化,加重机体代谢紊乱。
B.慢性
肠瘘期:此期大致在
肠瘘发生3v5天以后。机体仍然存在
感染但相对较轻,由于肠液漏出,营养障碍比较明显,机体代谢率提高,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此阶段由于腹腔
感染存在,肠功能差,
肠外营养成为惟一的营养支持方式。此时的营养支持应当遵守代谢支持的原则:降低非蛋白热量(NPC)和
葡萄糖负荷,适当增加脂肪比例,提高氮量,避免—过度营养―。为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也可加用环氧化酶抑制剂如
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进行代谢调理,减少蛋白的丢失。
C.
肠瘘恢复期:病情稳定,
感染和内环境紊乱得到适当控制,瘘口开始缩小,漏出液减少,
肠瘘成为可控制的瘘。应根据
肠瘘的部位、类型和肠道通畅情况,选择
合理营养支持方式。对于多发瘘、完全性瘘、瘘的远端
肠梗阻等肠功能障碍者只有继续行
肠外营养,以平衡型营养液为主,即糖、脂与氮的比例、氨基酸的组成均按正常需要配制,可以提高热卡,加用
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在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肠道连续性恢复后,特别是瘘口已经进行了有效封堵后,可行EN。
D.围手术期:根据病情可选用PN,或PN EN,或EN。
②
肠外营养(PN):PN用于
肠瘘患者具有以下优点:A.营养素全部从静脉输入,胃肠液的分泌量明显减少,经瘘口溢出的肠液量也随之减少。B.补充水、电解质比较方便。C.由于营养素可经肠外补充,肠道可以得到适当休息,也可不急于手术恢复肠道连续性。D.部分
肠瘘经过PN,溢出的肠液减少,
感染控制,营养改善而可以自愈。E.围手术期应用PN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肠瘘患者进行PN一般时间较长,也有不足之处:
肠瘘大多并发严重的
感染,全身营养和免疫功能较差,PN时导管
败血症发生率较高;在腹腔
感染时,应用PN容易产生淤胆、PN性肝病等代谢并发症;长期PN,还可引起肠黏膜萎缩,肠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易位;另外,PN的费用比较昂贵。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可以采取3个方面措施,一是严格的无菌技术,尽量缩短PN时间;二是改变PN的配方,如添加特殊营养素、药物等,减少并发症;三是尽快过渡到EN或
肠瘘患者
肠外营养的基本要求:
A.确定合理的热量、氮量:尽可能测量病人静息能量消耗(REE)并据此确定热量的补充量,无条件者可按照病人的应激状态粗略计算供给量。一般轻度至中度应激者给予的非蛋白质热量分别为104.6v125.5 KJ/(kg·d)及125.5v146.4 kJ/(kg·d),氮量分别为0.16v0.2g/(kg·d)及0.2v0.3g/(kg·d)。
B.选用适宜的能量制剂:一般应同时应用
葡萄糖液和脂肪乳剂,糖:脂比例为1v2∮1。
肠瘘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实施静脉高营养,减少
葡萄糖用量有助于预防高血糖、肝脂肪浸润等并发症。
C.选用合适的含氮制剂:根据患者氮平衡状态、营养状况和治疗目的选用适当的氨基酸制剂,并且按不同品牌的溶液含氮量,计算决定输注量。一般选用含氨基酸种类较多的制剂,但应激较重者可选用含支链氨基酸(BCAA)较多的制剂。
D.补充适当的电解质、维生素和
微量元素:
肠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时,不仅要注意钾、钠以及氯的水平,还要注意补充钙、镁和磷,以及
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和
微量元素的补充。
③
肠内营养(EN):EN是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通过消化道置管或造口注入到
胃肠道内。这种方法供给的营养全面、均衡,符合
胃肠道的正常生理要求,能够维持
胃肠道和
肝脏的正常功能,刺激肠黏膜增生,保护肠道屏障,防止细菌易位。而且并发症少,费用低,技术要求低,是一种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但是,
肠瘘患者实施EN需要特别注意应用时机、给予营养种类和方法以及对
肠瘘愈合的影响。
A.应用时机:对于
肠瘘急性期,并发严重的
感染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或者存在
肠梗阻、肠道功能不良、肠内容物
1.纠正内稳态失衡 发生瘘以后尤其是高流量的瘘,病人可以迅速出现内稳态失衡,应根据肠液的流失量及时从静脉补给适量的液体与电解质,必要时采用腔静脉置管输液。给予
生长抑素可明显地减少消化液分泌,有助于维持内稳态平衡。
2.控制
感染 目前
感染已成为
肠瘘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肠瘘病人
感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肠液溢漏至腹腔,在早期未能得到有效的引流,以至有些病人
肠瘘本身造成的机体损害并不严重,而腹腔
感染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却十分显著,
感染与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发现有
肠瘘时,即应设法引流外溢的肠液,简单的方法是扩大腹壁瘘口放置有效的引流,必要时需剖腹冲洗吸尽腹腔内肠液、放置有效的引流。由于
肠瘘病人的腹腔引流液中含有多量纤维素和组织碎屑,可堵塞引流管腔,在双套管旁附加注水管持续滴人灌洗液,即构成了三腔管引流,可较长期有效地保持引流作用,减轻肠液对瘘和周围组织的腐蚀作用,使
感染
炎症迅速消退,促进瘘口自愈。
3.、营养支持 20世纪70年代以前,营养不良是
肠瘘病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70年以后,营养支持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肠瘘病人的营养支持基本得到了解决。
肠瘘病人营养消耗量大。多数病人需肠外与
肠内营养分阶段应用,或是
肠外营养与
肠内营养同时应用。高流量、复杂的
肠瘘通常经过
肠外营养一
肠内营养一
肠外营养的支持过程,也就是在早期应用
肠外营养,待瘘被控制以后设法改用
肠内营养,在施行确定性手术前、后再给予
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加用
生长抑素,进一步减少
肠瘘流量,促进瘘口自愈,缩短住院日,已成为
肠瘘治疗的新方法而引起重视。
4.手术治疗
肠瘘的手术可分为辅助性手术与确定性手术。剖腹探查、引流、肠造口等辅助性治疗手术,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施行。为消除
肠瘘而施行的修补、切除吻合等确定性手术,一般在瘘发生后3~6个月施行,手术时机取决于腹腔
感染的控制与病人营养状况的改善。常用的手术有:
(1)
肠瘘局部肠袢切除吻合;
(2)肠管部分切除吻合;
(3)带蒂肠浆肌层片覆盖修补。
肠瘘手术中常需作广泛的肠袢剥离,术后发生粘连性
肠梗阻的可能性极大,肠排列固定的方法可预防术后
肠梗阻的发生。肠管外系膜缝合排列固定的方法不很适合,肠管转折处易形成锐角而发生梗阻,从阑尾残端或盲肠造口逆行插人排列管作内排列固定的效果较好。此外,
肠瘘病人曾有过
感染的腹腔在手术时常有污染,术后
感染可能复发蔓延。因此,手术结束时应以大量等渗盐水清洗腹腔,术后加强腹腔引流,这也是保证
肠瘘确定性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措施。